这次summit已经不强调OpenStack本身的技术了,所有的核心项目都已经很成熟,各大厂商也把高可用和在线升级做得很成熟了。而且,OpenStack已经是私有云事实上的标准,除非你选VMWare产品,否则只能选择OpenStack。

在我看来,OpenStack summit这次强调的重点有两个,一个是open,另一个是和容器的结合。

Open

Open,在OpenStack的解释里有两个,一个是open source,另一个是open community。

Open source代表着透明、用户可控,也代表着运维困难等,是一些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观点。OpenStack基金会这次还在现场连线采访了斯诺登,就是为了向用户传递open source方面的价值。不过,我觉得这些观点并不能很好的吸引用户。

Open community是我觉得更有意思的一个方面。基金会COO Mark Collier在第二天的keynote Home of Open {Composable} Infrastructure 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这个问题。OpenStack是一个很活跃的社区,Kubernetes是另一个很活跃的社区,两个社区之间是否能有合作呢?合作又会涉及到哪些方面呢?比如在运营方面,Mark觉得很多开源社区的运营都和OpenStack社区类似,其他社区可以学习OpenStack这七年来积累的社区运营经验。在技术方面,是否可以直接利用其他社区的产品,避免重复造轮子?

在技术方面,Mark举了个很好的例子,像Kubernetes这样的应用是需要解决存储问题的,而OpenStack已经花了7年的时间来解决存储问题,Cinder项目可以对接80种不同的后端,Kubernetes可以通过对接Cinder来解决存储问题,这样就不用重复对接不同存储后端这个工作了。目前Kubernetes也确实这么做了。

我觉得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OpenStack现在的地位,以及基金会对它的期望。现在的OpenStack就像是当年的Linux,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标准,一种数据中心管理的标准:

  • 当年,你要管理一个服务器上的资源,你就给它装上Linux。Linux负责管理一个服务器上的计算、网络和存储资源。
  • 现在,你要管理一个数据中心的资源,你就给它装上OpenStack。OpenStack负责管理一个数据中心里的计算、网络和存储资源。

预计,OpenStack会强化自己作为数据中心OS的路线。

容器

这两年来,容器技术的发展绝对是对OpenStack发展的一大威胁。不论是用户,还是OpenStack社区,都对容器技术如何与OpenStack结合感到困惑。但是,今年,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,不过并不是通过技术方案来解决,而是通过策略。

这次的summit上,社区和主要厂商都把kubernetes、mesos、swarm等看成是应用管理平台,这个平台通过容器技术可以实现应用在混合云上的编排需求。OpenStack则作为私有云的管理平台,向K8s提供资源,但是不参与应用的管理。类似下图这样的架构。

Hybrid Cloud Architecture

也就是说,OpenStack打算脱离应用管理平台,各大厂商目前也在这么做,比如Red Hat和Ubuntu。

另外,既然把容器管理平台作为连接私有云和公有云的重要工具,那么这个平台就得解决计算、网络和存储这三种资源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迁移的问题。计算很简单,计算是无状态的,私有云的CPU和公有云的CPU可以做同样的事情,只需要一定的启停时间。网络,可以通过修改DNS或者IP地址达到目的,流量还是可以到达你服务所在的位置。存储,只有存储是最难的。 混合云的存储问题,主要还是在于数据的存储位置是很难改变的,成本太高。存储决定了应用的状态,所以存储有一致性等各种要求。要想在混合云的场景里解决这个问题,要么是把数据复制一份,这就存在数据一致性和存储成本的问题;要么是忍受跨WAN的数据访问带来的延迟和吞吐的降低。这个问题应该来说,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。但是,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,公有云一直是推行多region数据不相通的运作方式,大家也都用得好好的。所以,使用容器管理平台来连接私有云和公有云时,还是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位置。

虽然数据存储不可能那么灵活,Red Hat和AWS还是做了一个尝试。在Red Hat summit上,发布了AWS broker类容器。这类容器是AWS公有云服务的代理容器,创建一个这样的容器,就等于在AWS创建了一个对应的服务,应用连接到这个容器就可以直接访问AWS服务。所以应用不用关心自己在哪里运行,访问的数据始终是在AWS上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。

总的来说,使用容器来调度应用也是个事实上的标准了,OpenStack已经没有办法在这个领域中占到地盘了(所以我对Magnum项目的前途感到十分担忧啊)。如何和容器更好的结合,肯定是未来一两年内OpenStack要做的主要事情。
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